好人为什么也有苦难?
——《济公全传》藏玄机之六
和而不同
上回说到“活罗汉解救好人”,但济公解救董士宏的过程也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照我们的理解,济公直接把董士宏领到女儿的主家那里,事情不就结了吗?
但我们看到的却是——济公大大地“折腾”了董士宏一通。
济公先是“接受”了董士宏的五两散碎银子,后又“嫌”银子成色不好;并且对要上吊自杀的董士宏的死活不管不问;最后,他还回来索要董士宏的衣服,“理由”是那衣服也值五两银子。
许多读者对此都会感到迷惑:济公是真正的高僧大德,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?
对此,我们暂不回答,先提出另一个疑问:董士宏无疑是个好人,但这个好人为什么还会有苦难呢?
生活中许多人都对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持怀疑态度。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看到许多“好人”往往遭遇种种磨难。在他们的眼里,灾难都是属于“坏人”的,根本就不应该与“好人”联系在一起。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。
人为什么有苦难?按照佛家的说法,是因为人有业力;按照基督教的说法,人是有罪的。坏人当然是有大罪的,但“好人”呢?也往往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“过犯”——那也是罪。这就是说,即使是很好的人,身上往往也有许多罪业,更不要说那些心性很坏的人了。
对于常人(包括好人与坏人)来说,孰能无过呢?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,但在好人们的自我感觉里,这个“好人”的概念往往打消了他们自身也有罪的客观事实。
但好人与坏人还是有着根本区别的。好人是应该救助的,坏人则是不能救助的。你看见济公救助过那些无恶不作的坏人吗?为什么济公不去管?是因为根本就不应该管!坏人就应该承受他作恶所带来的痛苦!
那么,什么是好人?什么是坏人?这里有一个客观标准。人身上都有德与业。你的德多,你就是好人;你的业多,你就是坏人——没有任何置疑之处!
德是一个生命存在的客观合理性,业是生命存在的不合理性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一般而言,德给人带来福分,业则给人带去苦难。但反过来说,享受福分也是“消费”你的德的过程,而遭遇苦难尽管“不好”,却可以“消除”人的业力。
那么,好人应该不应该承受自己过失所带来的痛苦呢?当然是应该的。但好人的特点在于他可能会改正自己的过失。所以,同样是遭遇痛苦,对坏人,就是惩罚;对好人,则很可能是警诫。而警诫是有一定调节余地的。
这并不是说,好人过失,就可以随便忽略。这就必然破坏客观世界的平衡法则。因此,在一定条件下,是可以给好人消除一些痛苦的。这个先决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!
同时,即使消除痛苦,也必须让这个好人承受其中的一部分磨难。
这就牵涉到董士宏这个好人所遭遇的“苦难”了:不遭遇苦难,就不能消除苦难;不消除业力,就不能增加福德。济公既要帮助他们父女重逢,又必须让其承担一定的痛苦。
济公好象是“折腾”了董士宏一通。后来,我们发现济公在解救好人时,每每“折腾”那些好人,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:你必须承受其中的一部分苦难。你承受的越多,你消掉的业力就越多,你未来的福分就越大。
这就是圣人为好人“消业”——但不能让你毫无代价的消除人生苦难!
也许有人会问:对坏人难道不能同样做吗?回答是不能。因为坏人不肯接受苦难。好人是那种勇于承担自己罪业的人,而坏人恰恰是那种专事嫁祸于人的邪恶生命。